• Homepage
  • 2020
  • 2014
  • NEW YORKER FICTION REVIEW
  • BUSINESS & TECH REVIEW
    • Blog List
    • Website List
    • Companies
  • Chinese Novels
    • Index
    • STRUCTURE STUDY
  • About
    • Contact
    • Thoughts
    • Podcast
  • Blog
生活志
Bring order to complexity!
20190524

我想模仿纽约客的 Ross Perot and China,一个强调个人思考的小说。我想用一些建筑的思想去指导。

原文中的“感觉自己同时处在所有的房子中”,我打算用决定退学的前一天在教学楼走廊上看到的情景来替换。发生的事件是什么呢?单纯的决定退学并不能是一个事件。原文中是女友的突然消失,我进错房子,我们亲吻,我用手按她的眼睛。我也分三个部分写,一个部分一个事件,第一个事件很突然地进入,什么事件呢?

​我不想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写,只是想用走过那一间间发亮的教室的感受。
20190518

我正在写第一部分,写到男孩子因为抑郁症离校,状态恢复了,又返校。我要写他的最后一天,这一天里他说了什么、想了什么。

我写到他没吃早饭,也没吃左洛复,就进了教室,然后没人注意到他。他之后会正常地上课,但是总要有一个关于死亡的话题穿插进来。

对了,下午回来要弄一个 Bloomberg Businessweek Cover Story Review 的播客节目,要好好准备稿子。(要谈到注意力经济)

接着说黄杰希(那个男孩子),我得选取一天中的一个片段来描写,而不是流水账一般地叙述一天中发生的事。他可以昏昏沉沉一整天,唯独那个时间醒着。或者这个特殊的片段可以是一场考试。比如上午考一堂试,他很用心地完成了,他会在作文里引用福克纳的句子,“你拖着你虚无的象征,进入永恒,”从而想起死亡。其实沉迷于那个句子应该说是自杀的前兆了。好了,准备去上班!
20190518

因为我对任何职业的细节都不熟,所以我想写一个孩子自杀了的故事。
20190517

对纽约客的中文评论(之前发在知乎想法上的)汇总。

嗯…第一次在手机上看纽约客,很快就习惯了。
19 年 5 月 20 日刊的小说 The Presentation on Egypt 讲的是一个人自杀后,其他家庭成员如何继续生活的故事。和是枝裕和的风格很像呢。是枝在访谈中说创作者要挖掘脚下的生活,这位作者也在访谈中说不创作的时候要抬起头换气。

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说,并不是最早写的。但这一部分探讨了很能打动人的问题:人一旦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自杀之前他会说什么、想什么。
故事中,脑科医生向病人家属宣布死亡——而这也应和了故事的一个母题:如何向别人转达死亡的消息——然后自己上吊。堪称完美的铺垫。

第二部分呢,视角从丈夫变成了妻子——三个不同的视角也是这篇小说的特色呢。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叙述时间的把握(连续的动作描写)和通过细节,对丈夫自杀前的心理的隐晦描写。最后写他在自杀前还穿上了成人尿布(而妻子永不能知道了)很让人伤感呢。

第三和第四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割为噩耗之前的女儿视角和噩耗之后的母亲视角。对女儿的心理描写,一边呼应着母题(家庭的秘密),一边表现父亲在她生活中的分量。而下一部分用一个不相干的事件,交代丈夫自杀后妻子如何继续她的生活。最后还为重心转向女儿做了铺垫。

最后一个部分呢,直接选取了女孩长大后和妈妈相处的一段时间。从 9 岁跳到了工作后。父亲的自杀(女孩以为是发病去世)对母女俩的生活有方方面面的影响。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她们如何面对生活,又如何面对死亡的。

我同样要写一个关于家庭成员突然自杀的故事。但我要换成母亲。我要努力达到那篇小说和《幻之光》的氛围。我给自己一周的时间。
20190516

想写 New Yorker Fiction Review。
如果能为网站吸引更多访问者的话,会一直做下去的。
因为我看完纽约客的小说之后,会在网上搜评论。然而不怎么能搜得到,更多的是推特上的短评吧。
所以我想填补这个空缺。
20190516

今天下载了 Bloomberg、New Yorker、New York Times 在手机上。(美国区的 iTunes 账号是在淘宝买的)
New Yorker 的订阅成功了,而且有一个月试用。其他的购买失败了,大概是限制了消费。
我打去苹果客服,说明天下午六点给我回复。
高级顾问是一个台湾人,口音很有趣。

New Yorker 在手机上阅读和在纸上阅读感觉很不一样,不过很快我就适应了。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