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page
  • 2020
  • 2014
  • NEW YORKER FICTION REVIEW
  • BUSINESS & TECH REVIEW
    • Blog List
    • Website List
    • Companies
  • Chinese Novels
    • Index
    • STRUCTURE STUDY
  • About
    • Contact
    • Thoughts
    • Podcast
  • Blog
生活志
Bring order to complexity!

《原理》第一章第一節

6/28/2014

0 Comments

 
商品的交換價值取決于相對勞動量而非工資。

Adam Smith 認為「價值分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但使用價值高的東西經常交換價值很低,反之亦然。水和空氣很有用,可是正常情況下不能用來交易,黃金則正好相反。」

實用性不是商品交換價值的量度,但商品若是毫無用處,其交換價值也無從談起。

在有實用性的前提下,商品的交換價值源于其稀有性和生產所需的勞動量。

有些商品的價值只由稀有性所決定。它們的總量不能通過批量生產來增加,如某些雕塑、畫作、稀少的書和硬幣等。它們的價值與勞動量無甚關聯,并隨著潛在買家的興趣和財富的變化而變化。

不過,這些商品非常少。市場中大部分商品是可以批量生產,并不受地理因素的制約的,所需勞動力也容易獲得。

當我們談論商品的交換價值及其定價原理時,我們是在談論那些可以批量生產并且只受競爭約束的商品。

早期社會形態中,商品的交換價值幾乎完全取決于相對勞動量。

Adam Smith 認為「價值等于獲取難度,亦即可為購買者省下的獲取難度。」「最早的交換材料是勞動。在資本積累和土地占有的行為出現之前,交換物品依照的是獲取所需勞動量的比例。打個比方,如果在一個獵人部落中,獲得一只海貍所需勞動量是獲得一頭鹿所需勞動量的兩倍,那么一只海貍應該可以交換兩頭鹿。花兩小時生產的商品的價值是花一小時生產的商品的兩倍,花兩天生產的商品的價值是花一天生產的商品的兩倍。」

That this is really the foundation of the exchangeable value of all things, excepting those which cannot be increased by human industry, is a doctrine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political economy; for from no source do so many errors, and so much difference of opinion in that science proceed, as from the vague ideas which are attached to the word value.

如果勞動量決定交換價值,那么勞動量的增加使得交換價值增加,勞動量的減少使得交換價值減少。

Adam Smith 還提出另外一個理論:交換價值取決于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打個比方,一個人的勞動效率加倍,那么他在相同的勞動量下可生產出兩倍于別人的商品,他的交換所得因而是別人的兩倍。

如果所得與商品成正相關,那么生產商品所用的勞動量與商品可以交換的勞動量應該相等。事實卻非如此,因為前者是常量而后者是多因素變量。Adam Smith 為了確定不斷變化的商品價值,引入了可交換勞動量作為中間量,但它也是一個變量,比貴金屬好不了多少。


金銀的產量固然會因新礦的發現、舊礦的折舊和開采技術的進步而變動,但是糧食產量不僅會因類似的因素產生變動,還會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和人口等的影響。勞動的價值也是可變的,和其他東西一樣,會隨著供需關系變化,還會受到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價格的影響。

如果勞動者被要求加班生產出兩倍的商品,很有可能是拿不到補償工資的,即酬勞會低于基本生活所需。若以勞動量來度量商品價值,則這種情況下商品價值應該翻倍;若以勞動報酬來度量商品價值,則其無甚變動。

時間、人數和環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美國和波蘭的勞動者生產的糧食遠多于英國。假設物資價格相同,那么三國勞動者的工資是和生產工具正相關的嗎?

商品的生產成本降低不能使勞動者的購買能力提升。市場競爭和人口增長將會依據生活資料價格來調整工資水平。

這與 Adam Smith 說的「勞動的價值恒定。勞動是度量商品價值的唯一標準。」相悖。但他還說過,「相對勞動量為商品的交換提供依據。」換句話說,是商品量而不是勞動者的收入決定了勞動的價值。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Picture

    吳向越

    想要變得更好。

    Archives

    August 2014
    July 2014
    June 2014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